仁朝文人篇 (第2/3页)
圣。日后有人在杭州西湖苏堤之上建起了“三贤堂”其中两位是白堤的建设者唐代白居易、苏堤的建设者宋朝苏轼。另一个,就是终生白衣的林和靖。 宋室南渡后,杭州成了帝都。下令在孤山上修建皇家寺庙。山上原有的建筑全部迁出,唯独留下了林逋的坟墓。而这也给林逋带来了最后的祸事。南宋灭亡后,有盗墓贼以为林逋是大名士,墓中珍宝必定极多。于是去挖。 结果挖到的陪葬竟只有一方端砚和一支玉簪。端砚是林逋自用之物。那只玉簪呢?终生不娶的林逋到底有着怎样的往事,才让他在青年时就灰心于世途,归隐林泉终老此生?或许林逋另一首以女子口吻所写的小词才是他的心声:吴山青,越山青。两岸青山相对迎,谁知离别情?君泪盈,妾泪盈。罗带同心结未成,江边潮己平。 为林逋叹息,不如为他祝福。愿他在天上一切如意,能见到他一生怀念的人… 当然,国家的命运、民族的未来,不能依靠林和靖这样的隐士。它离不开那些心怀天下之人的支撑。他们的人和词,才是宋代文人的真正精华。 让我们认识这样的一个人。他的伟大,让后来的大圣人朱熹都称誉:宋亡,而此人不亡,为国朝三百年间第一人。 但这个人的生命却起源于贫寒甚至是屈辱。此时他拥有自己的姓氏才刚刚9年。在这之前,他姓朱,名说。是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朱姓富户的‘儿子’从小就与众不同。家里有钱,可他喜欢的是读书。为求静,他主动上山在醴泉寺里寄宿,与山僧们过同样寂寥的生活,在晨钟暮鼓里苦读经书。一非常偶然的机会,他知道了自己身世后,一切就都变了… 他竟不是朱家的人,而是苏州范家的儿子。他父亲叫范墉。范墉先娶陈氏。后娶谢氏。他是谢氏所生,即庶出。他出生第二年,父亲就死了。谢氏母子被赶出家门,只好改嫁到山东朱家。 朱说知道了这一切。原来他身上流淌着另一个人的血液。在朱家他是拖油瓶的累赘,在范家他是被赶出家门的庶子。无论从哪方面讲,他都是个废物,毫无光荣可言。他立即收拾行李,拜别母亲,徒步到外地求学。立誓必有所成,才回来迎接母亲。为感谢继父多年的养育。也为考虑到母亲还需朱家照顾,他保留了朱说的名字。 一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奇就这样开始了…朱说的起点己低无可低。 1011年,朱说来到应天府。这是当时他最好的选择了,也可说是宋朝对他的恩赐。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。朱说的苦读生涯就此开始。关于他的艰难,史书记载:他每天的饭只有一盆稠粥,凉了后划成4块,早晚各吃2块,再加上几根咸菜。半盂醋汁,这就是全部。然后终于有同学看不过去了,给他送了些美食。但过几天来看,东西原封未动。都长毛腐烂了。同学很生气,问他搞什么。朱说长揖道谢说我己习惯吃苦。一旦享用这些,就怕以后无法再坚持了。同学释然了。可深层的话却没法对人说。施舍之食如我能咽下,那当初我为何还要离开朱家? 朱说更勤奋了。用一切时间来看书。就连皇帝到亳州朝拜太清宫,路过书院,每个人都争着跑出去看。他仍看书。同学来拉他。他答“将来再见也不晚” 果然第二年,他考中了进士,在崇政殿参加殿试,生平第一次见到了宋真宗皇帝。这时是1014年,朱说终于可回山东接回自己母亲,且为自己恢复姓氏。从此他姓范名仲淹,字希文。 范仲淹从一个小小的参军起步,1021年,他被调往泰州,做盐仓监官。在历史上留下了他第一项业绩。泰州濒海,煮海造盐是个大生意。可海水每年泛滥成灾。唐代以前,这里曾有过条捍海堤堰。可五代年间早已荒废失修。进入宋朝,每年潮起潮落都大水漫城,有几次连泰州府城都被淹了。范仲淹提议要在通州、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